NEWS CENTER
添加时间:2024-02-18浏览次数:177次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
云端玉环,大气柔美 近日,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较原计划工期提前了4个月。接下来,该项目将全面进入二次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工程施工。
01 投资25亿元,规划床位1500张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总体建设规模27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建设规划床位1500张,建设总周期为36个月。计划分两期建设。已开工的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初投入使用。
西部(重庆)科学城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东衔中梁山、西揽缙云山、南接长江、北拥嘉陵江。
从医疗功能上看, 一期建设以保证医院运营的基础功能为原则,围绕门诊、急诊急救、医技、住院、健康管理中心、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感染楼(含发热门诊)及停车位等基本功能划分,满足功能完整性,能够达到开办条件。
项目二期为预留的病房楼、科研教学用房、院内生活用房、后勤保障用房等空间,二期建设考虑与一期建设按照一个项目整体规划、统筹设计。
02 一慢两快,一院三中心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将建设成为一家符合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标准,集医、研、产、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近年来,该院一直在推进“一慢两快”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体系的整体建设。
“一慢”,即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为代表的各种慢性病的防治;“两快”,即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及以“伤”为特征的群体性伤害,比如地震、安全事故等导致的重大人员伤亡。
为进一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全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科学城院区将实行“一院三中心”的布局:
“一院”
综合三甲医院,为区域提供三甲综合医疗服务,并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供人才、技术、科研支撑。
“三中心”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区域创伤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及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救治能力。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基地),构建全国领先的智慧化急救及医学救援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紧急医学救援反应效率和救治成效。
国内一流的急危重症临床和基础研究转化中心,依托市级临床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一步提升全市急危重症创新研究和转化应用能力。
通过“一院三中心”的布局,实现“医疗救援、统筹指挥、科技创新、培训教学”四大功能,今后将大力提升全市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03 云端玉环,大气柔美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项目采用“云端玉环”的设计理念,乘国家战略东风,聚巴蜀大地灵气。智慧之云,疗愈(玉)之环,借山川地势之利,根治医院深厚底蕴。运用现代科学智慧,引领国际潮流,打造科技之环、健康之环、生态之环、人文之环,高效率、高情感、高智慧的全周期全流程生命疗愈闭环。
1、大气柔美,浑然一体的国际化医疗地标新形象
立面设计采用一体化手法,360度主立面形象。用舒展柔美富有韵律变化的横向线条,将建筑形体勾勒为一个简洁纯净的整体。整体化立面语言结合圆形建筑形体,打破常规建筑主立面的概念,用整体化概念体现建筑标志性形象,每个角度都能体现建筑极具特色的形象,每个面都是主立面。
基于疗愈环境心理的立面色彩应用。医院的各入口大厅处,在动态翘起的表皮下,运用像素化彩釉玻璃组合为第二层级立面,结合不同的入口功能、人群的色彩心理学特点,赋予不同的色系,如同是开口微笑露出瑰丽子实的石榴,在简洁纯净的白色外立面表皮下,衬一抹富有情感的动人色彩,标识出入口的同时,体现医院情感,彰显人文格调,呈现国际化形象。
2、立体交通,人车分流,多层级流线,合理规划医院动线
借鉴空港模式,不同层级立体组织流线,高效便捷不交叉。利用地势高差,车行、人行、地上、地下双界面分层可达,人车分流,地上人行、地下车行。地下利用地形高差,全程实现停车落客的景观化采光通风。
3、立体生态的多层级空间界面
建筑空间为不同人群穿插提供景园空间,打造全方位立体的生态院区,生态型、花园化的疗愈场所。
4、人性化医院,以患者为本,医患并重
公共空间融入柔性场所,医院文化客厅、院史展陈文化宣教、健康自查、交流休憩景园、咖啡茶饮、健康书吧、餐饮服务、医疗超市等空间,提升就诊体验,体现人文关怀。
医护工作区穿插布置空中花园、交流休息区、活动区,人性关怀,为医护工作者打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以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效率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