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添加时间:2024-02-21浏览次数:272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
医学中心
开放共享,弹性复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以下简称海南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预计今年交付使用,该中心“医教研”协同建设步伐加快。
01
建设科教、科研、综合三大功能模块
海南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位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去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面积314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3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含科教、科研、综合三大功能模块。
图片来源:ECUC华东城建
该中心是推动乐城先行区“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通过中心的建设运营,吸引和集聚更多高水平医学人才,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海南国际医学中心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对接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中心立足博鳌乐城先行区,辐射全海南,将推动琼沪合作从“输血”升级至“双向循环”的2.0版本。上海交大医学院各附属医院要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与乐城先行区的优惠政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医疗发展、医学教育、科研创新以及国际交流的高地。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生物医学前沿、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全健康领域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海南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为乐城先行区医教研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乐城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将为健康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02 设计亮点
01 对周边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回应
北侧为已建成建筑,且新建建筑与已有建筑在位置和功能上都联系紧密,因此结合已建成研究型医院的形态布局,采用同样的指状形态,与医院形成互相环抱的姿态。特殊的形态布局,也要求我们重新建构教学楼设计逻辑,四个指状体块为主要的教学科研模块,中间的连接体为辅助的配套模块。 通过拓扑几何变化,方案呈指状布局,形成不同的花园空间,每个中心均能享受到良好的景观花园及景观视野。同时,方案整合各功能要素,构建了一个循环连续共享的空间体系,以促进各中心之间的便捷联系。
02 地域性与文化性
传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红色基因,结合海南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城市面貌,采用连续流动的横向线条,融入交大医学院的红色元素,既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又体现了交大医学院特有的文化性。设计团队在底层架空处采用红砖材质,让每一个走进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来自过去和未来的力量。
西北角透视效果图 图片来源:ECUC华东城建
阳台和铝板的结合,让建筑在海南的特殊气候中具备了独特的优势。阳台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避暑的同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铝板作为遮阳材料,不仅能够保护建筑和人们免受酷热的侵害,还为建筑增添了时尚的元素。
西北角透视效果图 图片来源:ECUC华东城建
03 复合型功能布置
设计打破传统的学校布置方式,不再是简单地把校园进行严格的功能划分,而是打造了复合型多元化的教学科研空间,包括教学、实验、科研、阅览、办公等多种功能。
功能分区 图片来源:ECUC华东城建
通过对空间需求的梳理和归纳整理,采用模块化通用化的平面布局模式使这栋功能复杂、空间要求不一的建筑呈现出统一、明晰的内在功能逻辑。 04 学习与交流并存的开放社区空间
通过设置中间的配套模块,不仅是交通核心,连接各个功能模块,而且形成了共享入口和公共交流共享空间。整个综合教学楼各个功能模块紧紧围绕中庭有机展开,形成多元化的交流场所。同时在单体平面布局上,紧紧围绕各模块入口相应设置休息区等公共空间。
大厅三维示意图 图片来源:ECUC华东城建
为与北侧医院建筑形制呼应,室内设计也选择弧线处理,大片玻璃幕墙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弱化内外分割的边界感,营造开放自由的公共交流氛围。 05 功能弹性转换
设计团队结合建造模式、结构材料、工业化部品的发展,建立系统、经济、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保障实施可能性。除了空间位置的预留,还预留了技术接口,在设计初期就考虑了管井的预留设计,为管线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操作空间。同时我们也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充分考虑了空间、材料重复利用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