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添加时间:2024-02-21浏览次数:250次
湿地上的绿色现代化智慧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迁扩建工程
关键词:智慧医院 绿化隔离带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于1919年,是浙江省首批通过三甲评审的四家综合性医院之一,医疗服务辐射浙南闽北赣东近3000万人口。医院南白象和公园路两个院区占地总面积530余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核定床位3380张,实际开放床位3850张。 医院位列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综合)第68位,27个学科入围全国学科科技影响力百强,2019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列全国第18位。2021年门急诊量531万人次,出院病人20.67万人次。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整体综合实力突出,获批浙江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以“办人民满意的医院”为使命,以“创建百姓放心、员工称心、管理创新、医教研协同发展、学科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附属医院”为愿景,以“厚德、博学、严谨、创新”为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2000年初,原公园路院区占地仅29亩,随着就诊量逐年增加,公园路院区长期超负荷运转,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为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条件,医院联合市政府提出迁扩建要求,着力改善医院硬件设施,提升就诊环境,建设智慧型医院。 2007年,投资23亿元、占地500余亩的新院于温州瓯海区南白象镇开建。新院区包括门急诊专科中心、医技病房综合楼、医疗保健中心、传染病中心等。医院采用全新思路和超前的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医疗流程,突出“以疾病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以各科室功能专业化为中心,将几个相关的专科就近设置,便于联合诊治。 总体规划以“为病人提供最佳诊疗环境,为医护人员创建高效的医疗管理”为前提,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在空间设置中尽量做到减少交叉感染。医院建筑以多层为主,并与环境相结合,重视室内与室外的环境设计,创造花园式的生态医院。
概况
建设地点:温州瓯海南白象 建设周期:2007年10月—2012年10月 投资金额(万元):230487 建设用地面积(㎡):333733.3 总建筑面积(㎡):338994 建筑容积率:0.74 建筑密度(%):17 主建筑层数(层):10 主建筑高度(m):40.5 停车位(辆):2015 设计床位数(张):2000 设计日门诊量(人次):5000—6000 设计日急诊量(人次):500 设计日手术量(台):150 建设内容:该项目为异地新建项目,设定医疗用床2000张,征用土地500.6亩。总建筑面积338994平方米(含地上248469,地下90525平方米),主要包括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223797平方米,医疗保健中心7354平方米,感染中心9189平方米,地下主要设置后勤保障、运行设备及车库。厅、科研办公用房;地下室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备用房、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等。 获奖情况: 03标段荣获2014年度全国建设工程装饰国优奖;01标段荣获2014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
总平面图
亮点
一 自然明快的建筑设计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院区内所有建筑柱网均为7.8米x8.5米的统一模数,既适合地下室停车位布局,亦适合病房空间构设。
外立面实景图
从外观上来说,简单的矩形结构简洁、流畅,低调不失现代感;进入医院内部,四通八达的院内水平交通,行走路径便捷明了:进入主入口处正前方为门诊前台,东边为门诊医技通道,西边为住院通道,实现最快速的分流,避免入院人群在大厅大面积滞留。
合理的人流路线
医院采用温馨的装修风格,引入色彩标识概念,不同的楼栋采用不同的色系,并在护士站、主门厅、接待台等特殊区域做好指引点缀,通过这样的色彩标识使整个就医导向流程更简洁、有序、高效。 住院大楼东西两侧均为玻璃幕墙,整体轻盈通透,这样的布局减少大体量的压迫感,而镜面的作用使得医院与周边绿植、河流融为一体。 四幢大楼南北立面均设置成玻璃装饰带及保温铝板交替相间,给人亲切、明快的感受。医技中心部分的建筑外立面铺设大块的、密实的自然花岗石和玻璃镶嵌的实体,南北穿过四幢玻璃建筑。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整个医院形成一座错落有致、纵横多变、交叉有序、虚实相宜、设计有度的标志性现代化医院。
二 花园式的绿化设计
医院位于江滨水岸,杏林飘香,以“一岸、两轴、九园”为空间结构,医疗区的主体建筑建在南侧基地的中心,建筑内有多个约400平方米左右的绿色透光庭院,种植了天然绿色植物,形成了医院主体建筑内部的生态带和小气候,利于自然采光、通风。
生态绿色医院
新院用地从东至西的绿化有明确的分区。院内的各单体建筑均被绿化环绕,庭院中的绿化被设置为几何图形,住院部中绿化作为花园点缀其间,并配有园间小径。 医院内的大型内院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花园,就连地下停车库内部都设有茂盛的绿化带。医疗保健中心设在自然绿化带的西南部,给患者提供疗养和康复的良好自然环境。
晨曦中的医院 春天的医院
南广场被两个矩形树林围绕,使整个医院的医疗区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中。感染中心坐落在北侧,周围树林将整个建筑包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绿化隔离作用,又满足了卫生防疫的要求。
三 人性化的智慧医院设计
我院打造“就医一件事”应用,全流程“智慧就医”管理, 实现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服务更贴心、配药更方便。 破解就医难题,颠覆传统就医流程。为让患者减少排队环节,通过数字驱动实现检查智慧约,省时省力更省心; 为让患者熟悉就医流程,系统自动生成患者就诊日程表,通过智能引导,实时提供下一步就诊信息,引入AI智能导航,使就医路径单一化; 为让患者掌握就诊信息,为患者提供“诊后一清单”,使诊疗的费用明细、检查检验报告、用药和诊疗注意事项等一目了然。
医院南大厅实景
优化就医环境,提升医院治理水平。创新就医模式,改变患者就医习惯。打破院内院外诊疗分界,推行“云医院”和“手机门诊”等线上服务,延伸医疗服务范围。 在患者端提供名医在线约、医患沟通畅、在线支付、药品快递等模块,在医生端赋予医生与线下一样的患者管理功能。 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应用上线后,医院就诊环境大为改善,通过隐身的后台服务数据起作用,提升了同一时段内各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实现患者就医省流程、省步骤、省时间。
结语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着合理布局、经济实用、组织结构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医疗流程创新、高效、经济,能更灵活地适应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院总平面布置保证了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防止院内感染,便于管理,合理分区用地,留有足够的绿化面积、适量的建筑密度、合理的内天井设置,使医疗建筑物有了良好的通风和日照条件,具有前瞻性,满足了国家提倡的节能、绿色、环保的要求。 本项目建筑体量大,功能复杂,施工工艺烦琐,总分包配合内容多,实施难度大。在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获得了社会极大关注,也获得了各级政府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项目投用后,目前运行良好,有清晰的各类工艺流线,有便捷的患者就医体验,有良好的员工幸福感。室内外环境相得益彰,已然成为一座花园式的绿色智慧医院。 然而在医院近十年的运营过程中,也发现许多设计的不足,存在不少遗憾。 首先是医院设计和建设存在时间差,虽然设计了2000个停车位,但由于医院所在片区缺少交通规划,周边交通基础设施不成熟,交通流线不畅通,医院附近道路网狭窄,附近配套车位数量少,加之急门诊量巨大,病人的停车问题成为医院的痛点。 其次,单体建筑面积大,虽然采用了很多天井引进采光和通风,但暗房较多,照明和空调的能耗不经济。 再次,病房布局还是传统式布局和单廊式设计,医患流线未能彻底分开。 最后,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科研用房提出更高要求,前期布局相对不足。